体育场馆为何一边缺口一边被闲置挪用近日,一则贵州省都匀市某足球场被用于赶集而遭到损坏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对此,都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回应称,为满足春节期间群众赶集需要,因此将此区域有限制地临时作为赶集区域,目前该足球场内破损的人工草坪已修缮完毕,并明确不再将该区域作为赶集区域。
据报道,该球场为列入贵州省公共体育普及工程2020年第一批中央预算投资计划建设的五人制足球场,于去年10月建成,今年1月投入使用后向民众免费开放。刚投入使用就被用于赶集,难免让人质疑,当地建设足球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何在投入使用后不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推动当地的群众体育发展?花财政经费铺设的人工草坪因用于赶集而破损,当地为何不重视体育场馆的养护?
虽然当地已经表示“不再将该区域作为赶集区域”,但是,能否在今后充分用好这一足球场,真正做到向市民免费开放,还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不用作赶集区域,还可能挪为他用或者闲置。这种担忧背后,折射出某些地方一边缺少体育场馆,一边现有体育场馆却利用率不高,挪为他用甚至闲置不用的现状。发展群众体育,需要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更要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
早在2015年,全国代表、国家男子举重队总教练陈文斌就提出,要提升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从全国的情况看,经过大致估算,部分利用率较高的体育场馆每天开放时间为6至8小时,利用率低的则为3至5小时。实际上,如果从全天候利用的角度来计算,体育场馆的服务时间可以增加到12至14小时,如早上7点开始为早锻炼的人开放,直至晚9点关门,服务下班后健身的白领们。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了体育场馆却达不到应有的利用率,既浪费财政资源,又影响当地的群众体育发展。那么,为何会出现体育场馆开放难的问题呢?
首先是安全问题,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不可避免会产生运动损伤问题,一些体育场馆的负责部门担心被卷入争端,承担赔偿责任,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索性不开放或少开放场馆。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去体育场馆运动,也是同样原因。《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这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开放的费用问题。体育场馆开放,必然会产生管理、维护费用。这就需要完善开放补助政策以及建立合理的开放机制。目前看来,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应该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运营,由机构整合区域内的公共资源(社区体育场馆资源、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实行俱乐部制,由社区居民自愿加入成为俱乐部的成员,缴纳很少的会员费,成为会员并预约使用所有场馆資源,同时招募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场馆管理、服务等。(熊丙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不断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